——记岳云凌同志事迹
在高德街道西城社区有一个由 4个姓氏组成的特殊家庭,这个家庭的女主人就是共产党员岳云凌。
岳云凌现年 70岁,身高不到1.6米,骨瘦如柴,双腿长有骨刺,心血供应不足,可就这身体,在她那个家庭里还是最强壮的劳动力。她的老伴汪国禄是去年病故的,原是矿务局运输部退休职工,病故前患脑血栓,生活不能自理。这老俩口的正常收入只有老伴700多元的退休金,去了医药费所剩无几。就是这种家庭,她还义务收养了3个与她毫无血缘关系的人。
李英启,男, 24岁,患先天性痴呆,心脏病,岳云凌已养育他21年。
卜秀梅,女, 40刚,患间歇性精神病,岳云凌已养育她12年。
郭娜,女, 16岁,读初二,是卜秀梅的女儿,从4岁起就与岳云凌一起生活。
21年来,这位老人由黑发熬成白发,熬出了满脸沧桑,熬上了满身疾患,她所付出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承受的,也无法用语言说清。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这位老人扛起了本不属于她的责任,仍在支撑着这从没有回报的爱呢?我们从她的所作所为中悟出了这样的道理。做人要以德为先,当她帮助别人时,从不觉得是施舍,也从不考虑回报。助人为乐,无私奉献是她做人的准则。这种理念造就了她自强不息、勇于吃苦、乐于奉献的品格,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位普通女性身上得以延续和升华的写照,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体现。
一、共产党员的理念和信念使她接受了这份没有回报的爱
21年前, 50岁的岳云凌从街办企业领回950元钱后,就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为了生活,她开办了一个托儿所,因她对孩子好,所以远近的家长都愿意把孩子送到这来。
那年的一天,一个患有小儿麻痹的中年男子坐着轮椅,抱着一个小男孩来到她的托儿所,那个小男孩就是李英启,那个男人就是李英启的父亲,靠修鞋为生,小英启的母亲生下他不久就去世了。
岳云凌见到这个脏兮兮、骨瘦如柴的小孩子,本不想收,怕的是他有什么疾病传染给其他孩子,可小英启的父亲再三恳求,她心软了,含着眼泪收下了这个没有娘的孩子。至于托儿费,头几个月还能送来十几元,可后来小英启的父亲就再也不露面了。那时的小英启跟别的孩子不一样,话说不全,教啥啥不会,半夜里经常哭叫。岳云凌就把他搂在怀里抚慰着他,几乎是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度过的,小英启三四岁了,连拉屎撒尿都不知道,说不定啥时候就拉在被窝里了,她渐渐发现这孩子是个痴呆儿。
一晃五六年过去了,孩子到了上小学的年龄,虽说小英启是个痴呆儿,他的父亲遗弃了他,但为了他将来能够生存,总得让他读书啊!岳云凌便来到学校,找了校长找主任,好话说了一大堆,学校总算把小英启留下了。虽说上了学可每次考试都是零分,最高一次得了 18分,校领导多次要求她把孩子领回去,可每次都是苦苦哀求,让学校把孩子留下,只求读完小学。
一个痴呆儿免不了会受到别人的歧视。一次不知为什么小英启被同学从讲台上推下来,头上起了个大包,不停的呕吐。她听说后赶紧跑到学校,把孩子背回来,到了凌晨两点,小英启心脏病又发作了,她穿上过膝的大靴子背着小英启,在冰雪中一滑一拐地来到医院,针扎进小英启的血管里,孩子傻傻地喊疼,她老泪纵横,抓起孩子的手贴在自己的脸上说:“我苦命的孩子,有奶奶在,你什么都不要怕。”书念不下去了,小学没有毕业。就在小英启辍学不久,他的父亲又暴死在街头,小英启成了孤儿。
有一天,不懂事的小英启将托儿所的一个孩子给打伤了,岳云凌花掉 700多元给人家看病,这笔钱对这样的家庭来说是个很大的数字。当时把她气得要赶走小英启,小英启为此哭了整整一夜。但这位老人无论如何下不了决心放弃李英启。她常说:“就算我多了一个孙子吧!”托儿所办不下去了,家境也越来越贫寒,可就在这个时候,卜秀梅和她的女儿郭娜又闯入了这个家庭。
那时,郭娜已在这个托儿所,自卜秀梅张罗离婚时就有些不正常。一天,她披头散发,满脸污垢的来到岳云凌家,进屋就说“给我腾间房子住,我不走了。”说完就躺在坑上不动了,经追问,得知她已三四天没有吃饭了,老人立即点火煮了一锅小米水饭,用直径一尺大的盆盛了满满一盆,她竟呼噜呼噜的全吃了,从此卜秀梅和郭娜就一直住在岳云凌家里。
一个 30多岁的女人,无论内衣外衣,一穿就是一两个月,非得老太太硬给扒下来才能洗一次。病情稍好一点时,老太太也会问上一句:“小梅呀,你啥时候才能熬出头哇?有合适的就找个人家吧!”卜秀梅把头一扬,理直气壮地说:“赶我走,没门!有小启在我就在!”面对这一痴一疯她无法与他们交流,也知道这是一份没有回报的爱。
二、无论发生什么变化,共产党员的理想和信念都不会变
岳云凌的三个子女虽未与她一起生活,但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艰难与不幸。她的大儿子夫妻双下岗,孩子上大学;小儿子十多年前离异后又下岗,孩子念技校。她很想帮助照顾自己的儿女,却腾不出身来,她几乎是汗水伴着泪水操持着这个家,把特殊的爱给了特殊的人。
十几年来,她常去火车道旁捡煤渣,回家后再掺上锯沫和黄土攥成煤球,一攥就是一两吨;她要拾柴劈木,一劈就是三四麻袋;她每周要给全家人洗衣服,每天早上 5点就得起床,要扒三个灶坑的灰,要给偏瘫的老伴端屎端尿,洗涮喂饭,可这一痴一疯不但一点儿也帮不上她,而且还常常让她伤心落泪。
如果说两个残疾人老老实实地呆在家里,她心里还算踏实,若哪个到点总不回来,她就坐立不安。一次,卜秀梅将老太太为郭娜攒的四百元学费拿出去让人家骗去了,为此,她不敢回家,岳云凌见卜秀梅没有回家就四处寻找,她双腿长有骨刺,每走一步都很艰难。可是她去派出所、公安局报案,连水泥管子都钻进去看了,最后在一家歌厅旁边找到了她,问明原因后,她气得浑身发抖,但还是把卜秀梅领回了家。
前几年,她家的房顶塌了,要想翻建没有本钱,只好再备上两根檩木。可这一家子小的小,病的病,谁能干呢?更何况他也不忍心给儿女们找麻烦,只好一个人硬是把两根长四米、直径 20多厘米的檩木端上去架好。在我们看来,甭说一个年迈的老人,就是一个壮劳力也很难办到的。
街道的工作人员看她生活的太苦太累了,曾用试探的口吻对她说:“岳姨呀,你该歇歇啦,我们可以帮你联系将小启送到福利院,把卜秀梅送到她亲属家。”可是她却苦笑着说:“他们跟我生活这么多年了,有感情,只要我活着,我能吃干的,就不能让他们喝稀的,再说把他们送到哪不是人家的负担啊。如果我不行了的时候,就让小启到我女儿家去,我再督促郭娜学点儿真本事,将来好养活她妈。”听了这话,大家感到这种期待艰难而遥远,无法推测这位老人到底能支撑到什么时候,但我们坚信无论发生什么变化,她的理想和信念都不会变。
三、共产党员的理想和信念使她的奉献永无止境
2001年 5月成立社区后,岳云凌作为居民代表和骨干经常参加社区的各种会议及活动,使她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把关爱又延伸到社区的每个角落。她经常协助社区调解邻里纠纷,提供计划生育和治安方面的信息,主动参与助残和拥军优属活动,就连邻居家小孩的棉衣棉裤都亲手帮着缝制。
西城社区有一居民因精神病发作住进医院,她就多次来到病人家拆洗被褥,粉刷墙壁,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每逢年节来临之际,她都会领着孩子们来到老伤残复员军人杨青家打扫室内外卫生,然后再把该洗的被褥、衣物抱回家,洗净、晾干、叠好后再送回去。
2003年夏天的一场大雨,使杨青家灌进一尺多深的水,她得知后领着小启和郭娜与社区干部来到杨青家清淘了一个多小时,她家房头有一个下水口,如不及时清理就会堵塞。她每天都拿着钩子和铁锹去清理。厕所的围墙坏了,她就搬来砖头,找来沙子和水泥砌好。社区每次组织义务劳动,她都会拿着工具早早地去那里等候;干起活来恐怕年轻人也不如她。
岳云凌在原单位曾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荣立过二等功, 2002年被评为文明市民,2003年末,党组织根据她多年表现和申请,接收她为中共党员。2005年5月18日,岳云凌又被评为阜新市“十大杰出母亲”。
荣誉刚刚过去,也许是老天故意在考验这个善良的老人。仅仅一天之隔突降噩耗,岳云凌那患病多年的老伴去世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老人一下子苍老了许多,入葬那天,儿女们不让她去,怕她随不了,可她却执意要去送老伴一程。站在老伴的墓前,她哭了,哭出了对老伴儿的满腹愧疚,哭出了对老伴的满腔思念,回忆起多年来的点点滴滴,她对不住老伴啊!自己把太多太多的爱都给了小启和卜秀梅,而吝啬了自己的丈夫,抬头望着天空,她老泪纵横,老伴啊!老伴,你不会怪我吧!一定不会怪我吧!无论怎样的打击都会过去,而她也要默默地去承受。
老伴的去世,对于这个特殊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面对如此困境,儿女们都劝她放弃吧!该去儿子家安心度过晚年。可她却总是说:“不,我不会扔下他们不管的,绝不会。”听了这话,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
2005年 4月,棚户区改造工程启动了,根据岳云凌的家庭情况,如果提出些困难和要求是情有可原的。然而她却首当其冲,动员大会的当天晚上就排号搬迁,她的所作所为影响和带动了周边居民,她的行动也教育了一些心中有些想法的动迁户,使得他们都迅速的进行了搬迁。
“自强不息,无私奉献”这就是岳云凌老人恪守一生的道德信条。她虽没什么豪言壮语,但作为党员,她知道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她在付出时从未考虑回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没有间歇。她把关爱给了别人,把困苦留给自己,奉献是她生活的旋律,共产党员的理想和信念让她的奉献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