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太平公安分局建设派出所社区民警翁少波
摘自:2014.04.15阜新日报 作者:张建
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退伍后成了一名普通民警。也许是因战场的洗礼,让他在15年从警生涯中始终对工作无比热爱,默默耕耘。
特别是近12年来,他把伤残人当成亲人,甘为盲人当“眼睛”,深受辖区居民的爱戴。他,就是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省劳动模范、太平公安分局建设派出所社区民警翁少波。
翁少波今年54岁,自2002年起,他和辖区“盲人楼”的盲人们结下了深厚情谊。12年弹指一挥间,翁少波以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情怀,把盲人群众的疾苦和困难看在眼里、记在心间,一颗赤子之心,装着近20位盲人的冷暖;一双关切之眼,明亮了伤残人的心灵。
接过爱心接力棒
照顾“盲人楼”的盲人群众,是建设派出所的爱心之举。当这个接力棒传到翁少波的手中,他就把照顾好盲人当成了分内之事。
怕辖区里的群众不认识他,负责管片的第一天,翁少波就在自行车前面挂了个小牌,上面写上了自己的姓名和手机号。这个“广告”很新颖,让辖区居 民觉得这个人很“逗”,但也很快熟悉了他。
盲人看不见怎么办?翁少波逐家逐户进行走访。走进的第一户“盲人楼”家庭是李铁山家。第一次的见面让翁少波心生涟漪。这个家里,李铁山眼睛看不见不说,老伴儿和孩子的智力也不是很健全。除了别人帮助之外,这个家的一切活计都落在了李铁山的身上。
深入走访下去,翁少波发现“盲人楼”的盲人家庭各有各的难。这更让翁少波做好了照顾好“盲人 楼”盲人群众的心理准备。
“翁警官呀,家里的煤气罐没有气了……”翁少波清楚记得,这是他负责“盲人楼”管片后,接到的第一个求助电话。不等对方寒暄客气,翁少波撂下电话登上自行车就赶过去了。不到半个小时,翁少波把新灌好的煤气罐送过去重新安装好。“快坐下来喝 口水吧……”“梁大妈,您就叫我小翁,单位还有事,就不坐了,有事儿随时给我打电话!”朴实憨厚的话语,瞬时拉近了他和梁大妈的距离,也拉近了他和“盲人楼”所有伤残人的距离。
更多的时候,翁少波主动到“盲人楼”里嘘寒问暖。
“盲人楼”是上世纪80年代的老楼,以前烧火炕。在走片中,翁少波发现,经常有盲人在砸煤块时崩得四处都是,有时崩到脸上、头上,砸得生疼。由此,帮盲人家砸煤块成了翁少波与“盲人楼”盲人一边聊天一边从事的手头活儿,几个月下来,手上起了一层老茧。
慢慢的,“盲人楼”的群众把翁少波当成了家里人。帮“盲人楼”里的盲人买粮买菜、理发、读报、清 除垃圾……只要一有空儿,翁少波就会到“盲人楼” 转上一圈儿。一次下班后,翁少波骑着自行车来到“盲人楼”,附近群众说:“翁警官,你不是刚走不一会儿吗?”这时,翁少波才想到,自己是要回家的。
是的,翁少波把“盲人楼”当成了家。他和他的盲人家人们,在相处中走近。翁少波很欣慰,自己接过了这个爱心接力棒。
让我当好你的“眼睛”
点点滴滴的真情付出,让“盲人楼”的群众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彻底接受了这个新来的管片民警。而在与盲人打交道的过程中,翁少波发现要更好地帮助他们,必须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
有一段时间,每天晚上回家吃过晚饭,翁少波都会找一条毛巾把眼睛蒙上,试着从客厅走到厨房,总是碰倒很多东西。这样的体验让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当好盲人的眼睛。
“让我当好你的眼睛。”翁少波对盲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常常体现在日常小事上。
一次,崔大爷在家剁酱块子,弄得满地都是,菜刀眼看就要剁到地上,可他却浑然不知。翁少波赶紧接过菜刀,把掉地下的酱块捡起来,把剩下的酱块帮他剁完。
在办理二代身份证中,翁少波想到盲人来派出所不方便,就把大家集中到一起,用车拉到派出所统一办证。证办完后,翁少波又挨家挨户地把新证件送到。多年来,凡是涉及户口簿、身份证、开证明等, 翁少波都会办好送到盲人家里,不知多走了多少路。
和盲人接触多了,翁少波很能体会他们的苦衷。对盲人来讲,很难准确判断时间。翁少波为此拿出自己的一部分工资,给每位盲人买了电子语音 报时表。
盲人走路离不开棍。对于盲人来说,这个棍就 像是常人的眼睛。细心的翁少波多方联系,申请到了一批优质材质的盲杖。当把盲杖送到盲人手中时,很多人拉着翁少波的手不断说着感谢。
一次闲聊中,翁少波了解到,有的盲人20多年没去过海州了。于是在那年的春节前,翁少波和同事们手拉手带着盲人们到花园市场去买春联。虽然看不见,但盲人们还是用自己的听觉和触觉感受了 一下过年的热烈气氛。
和盲人接触多了,翁少波真正成了“盲人楼”的家人。一个细节是,“盲人楼”的每一位盲人,现在都能通过脚步声识别出翁少波,进而亲切地说:“是小 翁来了吧!”
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12年如一日。翁少波通过帮助盲人群众,践行为人民服务,好事做了一箩筐。谈起这些,翁少波说,比起在老山前线牺牲的战友,自己能活着从战场上立功回来已经很幸运,而他现在所做的,不过是建 设派出所优良传统的延续。
这些年来,翁少波不仅无私照顾盲人群众,还切实履行岗位职责。作为社区民警,翁少波根据社区多发攀爬楼房钻窗入室盗窃案件等情况,向居民提出在阳台上安装感应灯、风铃加强自防的建议,减少了类似案件的发生。根据街头诈骗案多发的情况,他及时张贴“天上不会掉馅饼”的民警提示,增强居民防范意识。针对高考后期“有指标直接录取”等高 考诈骗活动,他进行重点家访,提醒居民不要上当。
随着时间的推移,近年来,翁少波还依托自身优势,广泛宣传公安工作,他的微博通过了新浪V字实名认证,被辽宁省公安厅评为“明星微博”。2012年6月,翁少波在“派出所的一天”微博直播活动中,获得了公安部的好评。通过微博让群众了解公安工作、理解人民警察,已成了翁少波义不容辞的责任。
无私奉献,忠诚履职,让翁少波觉得实现了人生价值,唯一让他感到愧疚的是家人。2010年,翁少波的岳父病重住院,爱人怕影响他工作,自己忙前跑后。那年的5月6日,他的岳父病故,此时的他还忙在协调“盲人楼”小区暖气改造的第一线。没能和岳父见上最后一面,给翁少波留下了遗憾。
翁少波说,顾大家有时必须舍小家,人民警察的职责要求他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第一位。
翁少波无私照顾盲人,也影响和带动了周围群众。在“盲人楼”居住的张会民就说:“我在这个楼住了多年,翁少波对盲人的好我都看在眼里,他说的话我都信,他找我做什么,我都愿意帮他!”后来,翁少波发动社区内的老人成立了义务巡逻队,张会民第一个报名参加。
走过半百之年的翁少波,如今已把照顾盲人当成了习惯。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他和“盲人楼”的故事还在精彩上演,传递着这个时代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