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阜新残疾人阳光艺术团的姜爸爸
摘自:2013.07.09阜新晚报 记者:朱琳
画外音
"通过阳光艺术团这个平台,残疾孩子们做起了有意义的事儿,收获到了快乐,展现出了自强。"在姜超看来,这个艺术团存在的另一种价值在于教化作用,"可以让正常人看到,我们残疾人都能够做到这样,健全人是不是应该做到更好!"请注意,他是将"残疾人"前的主语定位为。我们"。不知不觉间,他已成这个阳光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我们会一直走下去!"
[镜头]
窗外,聆听,屋子里传出了争执的男声。这男声是两个,正为一首歌词的细节各抒己见,穿花间香径,扣虚掩门屏,记者置身平中棚改区最西端的一层居室,没有姜老师,咱团儿不能有今天!窝在轮椅里的户主石国军抢看说,与他面对面的,就是姜老师,三十几个残疾孩子眷恋着的姜爸爸,为了一首歌词的完美,争执是常有的……7月4日,记者的耳闻开无特别。
[回放]
词曲作者、艺术总监、合唱指挥、伴奏乐手、心理医生……艺术团里的职务,几乎多过了姜超近30年职业生涯的总和,报酬则从无一分。
一次路遇;一次求助。命运的安排,在姜超与阳光艺术团之间完成一场从没想到过的捏合。孩子们不那么婉转的歌声、不那么优美的舞姿,挣扎出一种呐喊向上的力量!姜超61岁的生命里,向上同样是纵贯而莱的关键词,我想,也许,这就是一种缘分……
姜超,一位采煤一线走来的“黑哥们”,被相熟之人赞为杂家。经历过同龄人共有记忆中的下乡与回城,23岁的他进入原阜旷集团东梁旷工作,先当采煤工,禹是培训学校教师,直到最后工会就职,离开单位又当过社区主任,无论从事着怎样或劳累、或琐碎的工作,姜超对音乐的爱好多年来始终如一,现实生活以外,他默默用心构筑起供自己灵魂栖居的精神家园。自学乐理,拜师取经,他的词曲创作逐年精进,打造出的《采煤爷们最风流》以《我爱采煤郎》等多首歌唱大旷山、采煤工的歌曲,传唱、回响百里旷区。
那次路遇阳光艺术团演出之时,姜超已经完成了职业生涯的最后谢幕。意外的情感撞击,幻化为心底的阵阵涟漪。没几天,“听过姜老师写出社区歌曲”的石国军恰好找他求助。那是20l0年的春天,由因病导致双腿萎缩、上身僵直的石国军发起的阜新残疾人阳光艺术团刚刚组建,有低保金维持基本的生活,大家琢磨干些有意义的事儿,起初的难题是没有一个原创节目。
眼前晃动的歪歪斜斜的身影,这些身影给自己鞠下的深深一躬,让姜超动容。他当即应承下夹,不出一个月,阜新残疾人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首歌《残翅飞翔》。从这第一首到现在,姜超专为残疾人潜心打磨出炉的歌曲己有近20首,最不容易的一首歌写了整仨月,这
首歌是《只为来生》表现一名残疾女孩婉拒健全男孩爱情的故事,全是心灵独白,又要男女混唱。”
残疾人不仅有细腻的情感,也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才干。与《只为来生》一样,阳光艺术团的不少原创歌词都是出自成员之手,再经姜超润色与谱曲而成,每次作词者都写孩子们的名字,他们很珍视这份荣誉。阳光艺术团现有成员三十余名,将阜新有才艺并愿展示的残疾人汇聚一处,成员中脑瘫、肢残、眼盲等各种情况都有。
对于姜超来说,写歌谱曲已是轻车熟路,把歌教给残疾孩子唱出来却不容易。脑瘫孩子发音不标准,记忆力也受到影响,别人听几遍就能把歌唱出夹,他们是学会第二句忘了第一句,必须千锤百炼!姜超只得一遍遍弹琴伴奏,指导孩子们反复练唱。
不仅创作歌曲,姜超还负责艺术团里相声、舞蹈、三句半等各类节目的打磨与串联。在他与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曾为没有一个原创节目发愁的阳光艺术团,渐可完整演出一台晚会。
2012年初,阳光艺术团登上百团汇演的舞台。在这个阜新民间文艺团体集中展示的最高舞台上,这些特殊演员的精彩表演引发轰动,选送的两个节目双双获奖。
自那以后,阳光艺术团陆续开展社区、募捐、敬老院慰问等演出近20场。而每次演出,都像一次长征。作为团队里唯一的健全人,姜超既要将乐器装车卸至充当搬运工,又要搀扶行动不便的成员出来进去、上楼下楼做护工。
每当《残翅飞翔》美妙的旋律响起,姜超会忘了写歌、练唱、演出这全过程的辛劳,只剩残疾孩子们大声唱出的骄傲与幸福在耳边回荡一一
风雨无情折断我翅膀,人间有爱温暖我心房,无声的世界里我听到百鸟儿歌唱……
[镜头]
光线透过南北两溜玻璃窗,宽敞的排练厅里亮堂堂。推开北窗,未及蒸发的露珠与花木混杂的味道闯入,空气中立时弥散了醉人的清新。一曲终了,排练间歇,身体不住摇晃的脑瘫孩子扶着那双日失明的孩子,失去一条胳臂的肢残孩子推着那坐在轮椅上的孩子,一同走过来,喝水润润嗓子;7月6日临近午间的这个时候,姜超则又一次拨通家里的电话:“中午回不去了,你自己热饭吧,馒头还在……”没等说完,老伴已在电话另端脱口“没事儿,我知道。”
画外音
"雷锋和郭明义做的,不也是别人看来不该做的嘛。"姜超从未把自己所做的这些看得太重,"我有这方面能力,就应该多承担一些,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3年来,在艺术世界里与现实生活中同样纯粹而忘我的姜超,不仅把握着阳光艺术团恒定的演艺方向,也成了残疾孩子们难舍的心灵偎依。即便已经做了许多,即便在市精神文明办等单位发起的评选中当选首届"最美阜新人",姜超依然牢牢守着内心的责任,"这是一个年老新党员的责任……。
[回放]
阳光艺术团每周至少一次的排练雷打不动。每到预先定好的排练日,家住高德、水泉、王营子等城市东西南北的团队成员会早早赶来,往往是时间还未到,海州区五龙街道工电社区的办公楼前,便已停了许多式样的残疾人专用车。"扶、搀、抬……随着以不同姿态"爬"楼梯的成员们来到3层,西侧的多功能厅,是被姜超再次先行打扫整洁的阳光艺术团临时排练厅。也正因 "姜爸爸"的爱,这里对他们有着无穷吸引力,就在这儿,他们做起属于自已的"仲夏夜之梦"。
一个由残疾人组成的艺术团体,成员多靠低保维持生计,又无外部资金注入,全部从事公益演出,其发展的多艰不难想见。走近这个群体,记者才真正领略了一个词汇的含义,它是"一己之力¨,阳光艺术团里的"一己"就是姜超。"没有他一步步的推动,很多事情我们没法解决!"整日只能枯坐家中的艺术团团长石国军举,"就说最简单、最基础的,没有姜老师从中联系,我们的排练得在家里或室外,大伙儿家里都不大,室外冬天练不了……"
2010年春季,与阳光人结识之初的姜超正在担任社区的文艺辅导员,经与社区商议,为艺术团长期借到了临时排练厅。团队成员多不识谱,练唱新歌全凭姜超伴奏,很快,他又自掏腰包2000余元买来了崭新的电子琴,"这不是最好的,可比我以前那个强老多了,起码音更准、带和弦。"这把琴,将残疾孩子们带入了音乐海洋。编辑曲调刻制CD,演出时才更方便,每有所需,姜超常求助朋友解围,"都是圈儿里的好朋友,吃顿饭就算还了情儿""
3年里的排练日这天,姜超不知多少次掏钱为在东梁、高德等处居住的路远残疾孩子打车、买饭。、残疾女孩王冉从小失去父亲,每次拿到姜超递过来就推不回去的打车钱,她几乎都要不自觉地落泪,"是'姜爸爸'让我尝到了父爱滋味! "孩子们可能不知道,姜超自己从夹舍不得打车,甚至10 年舍不得买一件新衣服,冬季一件毛衣的袖子补了又露了,夏天刚上身的新的白衬衫,"是以前单位发的,这么多年穿衣服没花过钱。"
姜超年过六旬,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何况,家中还有患上脑血栓11年、需要他照顾的老伴,"原本想好了,等我彻底退休就把照顾她当活儿。"不过自从姜超的身边有了这群残疾孩子,他守着老伴的时间变少了,把很多的爱心、细心、耐心分给了这些对外界感知细腻的孩子。聆听过诉说酌情感问题,他会及时开导;如果有谁为了演出时谁站前排的小事挂怀,他会赶紧讲个笑活打开心结。
"自打跟这些孩子们走到一起, 老伴儿也慢慢习惯了,经常是我蒸一锅馒头,她到时热上自己吃。"与阳光艺术团有了交集之初,姜超未曾想过一段缘会持续这样久,"起先是设身处地想了想,如果我要是这些残疾孩子中的一员,是多么渴望得到外界的帮助,后来感情越来越深,真是离不开了!"
记者面前的姜超,眼袋下垂,花白的头发也已稀疏,"就这一年多的光景,突然间老了……"都是跟我们累的!"一旁的脑瘫男孩罗晓夹抢着说,"艺术团是个温暖的家,孩子们的心里永远装着个。姜爸爸'。"
探访阳光艺术团的这天,成员们正在进行几首新歌的排练,其中姜超创作的一首新歌名为《责任》-----
共住一个大家庭,你我他的肩上扛着责任,没有人要求我做的要非分,可我做的还是那么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