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我自豪的传家宝——记“辽宁好人”姜超的家风故事

2018-05-09 12:00    来源:

[字体: ] 打印
  摘自:2018.5.9 阜新晚报 记者: 王颖丽
  


  提起传家宝,大家一定会认为是一些珍贵的物件或独门手艺,然而,对于家住海州区五龙街道工电社区曾荣获“辽宁好人”荣誉称号的姜超来说,他们家世代相传的传家宝则是母亲的一句家训:“为人吃点小亏是福气,为人做点善事是乐趣。”
  “我记得小时候,母亲经常拿着一本没有封皮陈旧发黄的书,扉页上有一个慈祥老人的肖像,母亲告诉我们兄弟姐妹几人这位老人叫王凤仪,是位老善人,一生做过许许多多的善事。母亲还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老善人点点滴滴的行善故事。”姜超对记者说。在日常生活中,姜超的父母不但教育孩子们做善事,自己也身体力行乐善好施。姜超的父亲是街上的修鞋制鞋组长。在组群中,一位腿部残疾的霍姓修鞋匠,家境困难没有住的地方,老伴又去世了,情绪一直低落,经常和其他鞋匠及客户吵架。为了帮他重拾生活信心,姜超父母帮他选址租了房子,又帮他保媒张罗婚事。“当时给我霍大爷感动得痛哭流 涕,从此,就开始管我父亲叫大哥!”姜超说。
  父母的善言善行在姜超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善良的种子。姜超12岁时,住在隔壁70多岁的吴奶奶因4个女儿都住在农村而无人照顾,母亲就让姜超陪吴奶奶一起居住。每天放学后,姜超都要到百米外的公用水井给吴奶奶挑水喝。“那时,200多户居民共用一口井,每次排队都要等很久。我比较瘦弱,一次只能挑半桶水,所以,平均一天要挑4趟水才能把吴奶奶家的水缸灌满。看见我被扁担压得通红的肩膀,吴奶奶经常偷偷地掉泪!”姜超不无自豪地说。直到18岁,姜超作为知青下乡了,吴奶奶才被女儿接走。临走时,吴奶奶还依依不舍地拉着姜超的手说:“你比我亲孙子都亲!”
  下乡期间,姜超仍旧乐于助人。一次,生产队社员刘凤田4岁的儿子不小心农药侵体,全身浮肿,奄奄一息。刘凤田四处筹钱不得,便向姜超借钱。姜超二话没说,拿出身上仅有的30元钱,陪他一起到镇上求医,经过4天的抢救,孩子终于脱险。为了感谢姜超,刘凤田请他到家里吃饭。“我当时真没想到你能帮我,之前咱俩还因工作上的事闹得不可开交,我儿子的命是你救的,以后你就是他干爹!”刘凤田边说边让儿子跪在地上给姜超磕头。如今,姜超和干儿子仍旧如父子般亲密来往。工作后,在工会岗位上工作的姜超,自学了作词、谱曲及二胡、电子琴等乐器,经常带领广大职工一起开展学雷锋慰问 演出。2001年退休后,姜超仍旧发挥余热,在社区主任的岗位上工作了4年。期间,他不断加强社区建设,帮助困难家庭。残疾女孩单丹拥有一副好嗓子,却由于家庭困难无法继续求学。了解情况后,姜超帮她办理了低保,与民政、工会等部门联系,帮其争取救济金,最 终,单丹终于圆了就读沈阳音乐学院的梦想。自此,姜超开始帮助越来越多的残疾人。2010年,他加入了工电社区的 “阳光艺术团”,帮团内30余名残疾人作词谱曲、排练节目。到目前他已创作曲目30余个,自掏腰包带领大家演出近百场。由于他的付出,这些残疾人不但一次次自信地唱出心中的梦想,还深深地打动和鼓舞着身边人。他们也从原来叫姜超“姜老师”改为“姜爸爸”“爸” “爹”。
  在姜超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女儿姜浩然从小也很热心,喜欢帮助别人。从小学到大学,她都是班级和学生会干部,尽职尽责为同学奉献。研究生期间,姜浩然从事社会学方面研究,每逢寒暑假,她就会深入街道社区调查百姓生活状况和困难,然后,形成报告由导师汇总到政府部门,为政府了解和解决民生问题作出贡献。工作后,她还经常和同事到偏远地区进行社会调查,还自掏腰包资助贫困人群。
  一句家训,影响了几代人的言行,也形成了这个家庭的优良家风。“一个人做一件善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能够坚持做善事。我老伴现在得了脑血栓需要人照顾,我会兼顾好照顾老伴和做善事的双重责任,继续将公益善事做下去!”姜超坚定地说。
网站地图

主办:阜新市人民政府

协办:阜新市残疾人联合会

阜新市残疾人联合会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