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臣,男,汉族,生于1963年9月4日,大专文化。现居住于阜蒙县新民镇头等营子村。因患儿麻导致右下肢三级残障,现为县“残联”代表。毕业于辽大主考的中文自学考试,获国家残联颁发的“残疾人自学成才奖”。同时毕业于“中国当代文学函授大学”,获第二个大专学历。共连续参加4期《鸭绿江》文学函授中心学习。
1982年9月高中毕业后,任村广播员,至1987年9月,开始在本村小学任教,至1997年3月7日,到新民镇政府广电站任编辑。主要负责新民镇对外宣传工作。属于临时工。2011年11月加入市诗歌学会。
2011年12月在市委宣传部、市文联、诗歌学会、阜新日报社、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的“诗意阜新”诗歌大赛中,作品《乡村打工妹》获金奖。
1980年1月28日,读初中时在《阜新日报》副刊发表第一篇散文《葵花赞》至今,共在各级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近40篇。去年至今,在阜新市周末报、电台发表散文、诗歌多篇。有数篇诗歌入选市诗歌学会编辑的诗集中。另外在阜新市报、市电台,阜新县报、县电视台总共发表新闻稿件近600篇。多次被评为县报优秀通讯员。被阜新市报社、阜新市电台聘为特邀新闻通讯员。
过年轶事(散文)
□李贺臣
老矿区有一条商业街,年三十接财神时,家家都在外面放上供桌,桌上摆好香案,供品。香火缭绕中,四外鞭炮声也响成了一片。家家供桌前,都是女主人虔诚地跪地添香,嘴里念念有词。她们在迎接财神爷。此时正是年三十晚上11时左右。
我的姐姐家,就住在这条街上。姐夫去世后,为了在三十晚上陪伴姐姐,最近十多年,我们全家三口人,年年去姐姐家过年。今年,我们又是在姐姐家过得年。外甥在公安部门工作,这几年总是在三十晚上值班。也不知是他自己的要求,还是领导的赏识,总之到了三十,他就去值班。吃饭时,开车回来,吃完就走。外甥媳妇是做买卖的,经营五金、电料、灯具、以及室内装修材料。在接神的行列中,自然也有她的身影。
这财神的模样,我的脑海里似有似无。有的是无数次看见过他的画像,无的是根本没见过谁家把他接来。姐姐家诺大的售货大厅里,最显眼的就是南墙正中的佛龛,里面供奉着财神爷的塑像。前面有限的空间里,摆着一个很夸张的香炉,四周全是各种美食。
三十这天,外甥媳妇总要为这位爷忙乎。她总是和财神爷叫爷。只见她动作麻利地清理爷身上的灰尘,还要上香、上供,像念经一样,嘴里不停地嘀咕着。我要是财神爷的话,早就感动得哭了。忙完这些,还要接着筹备晚上在外面接神时所用的物品。其实都早已准备好了,但外甥媳妇总是一遍遍地清点,很怕有啥遗漏,怕惹爷不高兴。从老家托人捎过来的几捆玉米秸秆,也要橛成一尺长的短杆。这是在外面拢火用的。据说爷从天上来时,像飞机降落一样,得有一个指引的光亮。火是最打远的,爷一定能看清。我有时想,按照画上的模样,假如财神爷真的从天而降,那还不得把所有接他人都吓跑了啊。越想越有意思。
外甥媳妇不让我们插手,所以我与姐姐只能在一边看着她忙活。据说,这一条街各家店铺的女主人,这一天都是这样忙碌的。 我的妻子帮姐姐切菜、收拾鱼。孩子们穿着新衣服,手里拿着高档玩具,来回地跑着。
记得,我小时候过年时,那高兴劲是没法说的。生产队给每口人分2斤大米,一斤白面。母亲用家中18印的大锅,烧开大半锅水,把大米下到锅里,开始在灶膛里烧火。水再开后,母亲用大笊篱捞出白花花的米饭,盛在泥质的二大盆里,然后盖上高粱秸杆做的盖帘,放在炕头闷着。那清香的米味,一下子就把过年的气氛撩拨起来。母亲接下来就是炖肉。她切两颗大白菜,又切二斤猪肉,放在大锅里炖,肉快熟时,再放上半捆宽粉条。我们哥四个,把一挂100响的小鞭儿一人分几个,各放各的。半夜接神时,总要用木头拢一堆火。父亲说,这是为了接财神。父亲接了一辈子,家里也没发财。吃完饺子,我们都去给奶奶磕头。
如今过年,人们已经不已为然。有时一累大劲了,还要抱怨几句。可姐姐对过年的热情非常高。她特别疼爱我们全家,一进腊月就开始采购,然后翻着日历,算计着哪天过年。其实,她心里是惦记着我们一家。从小,姐姐就疼我。现在,时常把外甥们不用的各种生活用品给我拿来。因为我的腿不好,姐姐总是放心不下。她说过年时,自己一个人在屋里没意思,非让我们去。这个原因倒是有点,但更重要的,还是想让我们全家好好的吃点,像样的过一个年。我们姐弟俩,最重要的是边看春晚边回忆小时候过年的事。
亲情,就在我们的交谈中,温暖着我们的心,温暖着一年又一年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