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2018.5.28 阜新日报 记者:包颖
团情速递
在阜新,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出现在需要陪伴的老人身边,出现在需要呵护的儿童身边,出现在需要关怀的残疾人身边……他们如同夜晚的星星一样,在天空中散发出点点光和热,温暖着人们的心田,他们就是我们这座城市的“感动”——青年志愿者。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志愿服务组织和队伍建设,越来越多的青年组织和志愿者自发地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他们活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推进志愿服务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实现了志愿活动从过去的阶段性、临时性到常态化、制度化的升级,用奉献和爱心打造出文明阜新建设的新名片。
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志愿队伍日益壮大
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于1996年,是由志愿从事社会公益、社会服务事业的广大青年组成的全市性的青年团体组织。
经过20多年的探索发展,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团市委的领导下,正在向全方位、多层次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向大步迈进,实现了“三个转变”和“三个完善”,即:在队伍上由以学生为主向青年共同参与转变、在活动时间上由以阶段性为主向经常性转变、在社会管理上由松散型管理向规范化转变。同时志愿者组织模式、志愿者注册机制和志愿者管理体制得到逐步完善,并在精准扶贫、城市建设、环境保护、抢险救灾等领域打造了一批重点服务项目。
为了让志愿服务形成燎原之势,团市委、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积极建立健全志愿者注册管理机制,依托阜新共青团网站、阜新共青团官方微信、志愿辽宁注册系统等网络平台,拓宽志愿者来源渠道,完善志愿者注册机制。截至目前,全市青年志愿者累计达6.2万余人,打造了300余支志愿服务队。
志愿服务全覆盖凝聚向善力量
作为阜新第一家以“微信平台”为联系沟通渠道的公益团队,阜新秦凯公益团队自2015年12月成立以来,以“弘扬博爱精神,倡导助人为乐,帮助弱势群体,传播正能量”为宗旨,积极在扶贫济困、寻人寻物、传播社会正能量方面发挥作用。
每一天,团队300多位爱心人士不仅实时在微信朋友圈发布公益信息,还在线下的活动中组织和发动更多志愿者履行社会责任,每个志愿者以家庭为单位,如夫妻档、亲子档、老中青三代、兄弟姐妹档等形式,通过“一个志愿者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志愿者带动一个朋友圈” 散发公益力量,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秦凯公益团队是我市青年志愿者服务社会的一个缩影。随着我市志愿团队的壮大和发展,志愿服务内容也从最基本的扶贫济困、义诊送药、清洁环境发展到参与社区建设、服务城市发展、融入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青年志愿服务已成为广大青年服务全市中心工作、参与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在全市各个大型活动中,都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全市先后招募了近万名青年志愿者,为玛瑙博览会、全民健身大会等大型活动提供志愿服务。同时,为拓宽志愿服务领域,团市委还推出了植树护绿、交通引导、义务讲解、展会服务等特色志愿服务项目,为服务阜新城市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打造服务品牌创新活动载体
常态化、社会化,是志愿服务的生命力所在。
随着青年志愿服务的不断发展,团市委因势利导,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和群众的利益诉求,创新活动载体,打造服务品牌,开展了多个志愿服务主题活动。自 2011 年以来,团市委启动了“关爱农民工子女行动”,通过组建志愿服务队、争取资金政策等方式,扩大了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全市各级团组织和青年志愿者与农民 工子女较为集中的学校结对进行帮扶。此外,爱心企业志愿者服务队与农民工子女较集中学校进行结对帮扶,以多种形式关爱农民工子女。为了更好地关爱残疾青年,团市委还启动了助残 “阳光行动”,基本覆盖城镇、农村的残疾青少年,实现了常态化、长效化运行。全市累计招募助残志愿者3000余名,组建助残团队200余个,在康复陪伴、就业支持等多领域为残疾青少年提供志愿服务。自2003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实施以来,团市委共招募了近20个省市的2000余名大学生到我市开展支教、支农、支医、扶贫帮困等志愿服务,收效明显。
以真情奉献社会,用行动传递温暖。时下的阜新,在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群体身边,在每一个能够体现城市形象的地方,都能看到志愿者们积极参与、 真情奉献的活跃身影。志愿精神正凝结成推动阜新前进的精神力量,传递着蓬勃向上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