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2018.3.12 阜新日报 记者:何宝庆
冬日的阳光从明亮的玻璃窗照射进来。小炕上,齐晓红刚刚缝制好的几条棉裤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旁边,小女儿正在帮着妈妈将几件手工制品整理、打包。外屋,大学放假回家的大女儿正在生火做饭。一会儿,在外忙活的男主人就要回来了。这将是一家人这个冬天第一次吃团圆饭。
“这是城南小学几位教师订做的棉裤。现在的女孩子都爱美,哪里还有穿这种棉裤的?我知道,她们在帮助我的同时,还要维护我的自尊心。这些人,真好。”齐晓红说。
今年42岁的齐晓红是太平区水泉镇大巴沟村村民,患有先天性脊椎柱裂症,下肢全无知觉,走路离不开双拐。她的丈夫是一位智障人士,大女儿在沈阳读大一,小女儿上小学,家庭的负担基本上都压在齐晓红身上。“身体这样,却从来不主动找我们帮忙。”大巴沟村村委会主任孙孝发说。
为了养家糊口,供孩子上学,齐晓红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2016年,她骑着电瓶车到塔子沟一家助残中心打工,路上要20分钟。这20分钟,对于下肢没有知觉的齐晓红是那么的漫长和难熬。后来,她又在家里缝制棉裤、做纸活儿。所谓的纸活儿,就是利用松针、野草、棉花等做出猫头鹰、菊花、梅花、金鱼等工艺品。一位对艺术品感兴趣的老板定期来她家收购。“一条棉裤100元,除去本钱,也就挣20元钱。即便这样,心里也舒服,毕竟总不能依靠别人施舍。再说,区里镇里村里已经给我很多帮助了,哪能总张嘴?”齐晓红说。
2009年,齐晓红家的房子需要维修,太平区、水泉镇民政部门拿出1万元钱,并号召党员干部义务献工。一时间,齐晓红家的院子里热闹非凡,大家忙乎几天,将房子修缮完毕。面对大家伸出的援手,齐晓红心存感恩,从未视之是理所当然,她总是自强自立,不愿给别人添麻烦。也是受这种品质的影响,大女儿品学兼优,在学校还干兼 职。“我会记住每一个关心我们的人,努力学习,回报社会。”因为和睦、自强不息、勤劳,2012年,这个家庭被全国妇联评为“幸福家庭”。
齐晓红没上过几天学,却有着自己的智慧和见解。她说,做人,自己得坚强。身体残了,还有一双手。“区里镇里村里照顾我,我感恩。但是,我更要凭借自己的劳动创造财富。有党和政府的关怀,我要笑着生活,因为我有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