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残疾人的心得体会
阜蒙县职业中专 白俊艳
2016年炎热的夏天,阜蒙县职业中专接受了由县残联的委托,承办了“阜蒙县残疾人专职委员创业、就业指导培训班”的专项培训任务,面向残疾人专职委员进行创业、就业的指导,我很荣幸地成为两期培训班的班主任。在为期十天的培训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残疾人自尊自信、增强自立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学会实践技能,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多年来,我国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出台了很多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就业、自力更生的政策,全社会应该理解、关爱、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培训中,我多次为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得落泪,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优秀的品质,值得我学习,为他们做些什么,会让我很快乐。
一.残疾人具有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性格。很多学员起床后,在操场上跑步、晨练,每天课余时间和晚饭后,他们围坐在操场上、大树下,畅谈理想,载歌载舞,听到吴志国的歌,看到张风云的广场舞,渗透出大家对生活充满热爱,灿烂的笑容挂在他们的脸上。漫漫的人生路他们将用勇气和奋斗弥补先天不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残疾人具有勇于付出、乐于奉献的品质。每天争先恐后地去打开水、倒垃圾、搬桶装水;没有人拖沓、推诿,没有人等着别人帮,靠着别人干。在他们心中,付出、奉献,是最美的享受!象学员耿凤军,腰部直不起来,但每天都坚持扫地、拖地……,我一直在想,他的躯体虽然不能直立,但他的脊梁挺的最直!
三.残疾人具有吃苦耐劳、自食其力的中华美德。他们虽然肢体是不健全的,但他们同样有父母需要赡养,有家庭需要支撑。有的在家里养牛、羊、猪、鸡;有的下田种地;象耿凤军,老母亲八十多岁了,他平时照顾老人,料理家务,还挤出时间来科学养鸡、卖蛋,换钱后赡养老人、贴补家用、扩大养鸡规模。付出,总是有回报!他们心中有美好的理想,通过勤劳致富,创造幸福生活,他们也愿意去奋斗、去拼博!
四.残疾人具有互相帮助、积极鼓励的心灵默契。残疾人由于智力、肢体的原因,在生活、学习、工作上存在很多不便,学员们相互在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尽自己最大所能为更需要帮助的人创造便利。有的学员主动用自己的车拉着行动不方便的人去吃饭、买生活用品;有的学员在生活中帮助行动不便的人打水……,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也许正是因为这些砺炼,他们能在命运的风暴中奋斗,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自卑走向坚强!
五.残疾人好学上进,有很强的求知欲。学员们每天早饭后,早早地进入教室,打扫完卫生后,就翻开笔记,认真讨论,很珍惜这次学习机会。有的学员自己病了,仍然坚持学习;有的学员家属病了,就找人帮忙侍候,不愿耽误课程,还在校坚持读书;有的学员,如耿凤军、李军等,第一期培训班结束之后,感觉自己知识方面还有缺欠,第二期班继续坚持学习,弥补不足;在培训过程中,学员们利用现代媒体设备,有的做笔记,有的录音,有的拍照……。他们像小学生一样带着求知欲去咨询、探讨,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他们用行动诠释着这句话: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六.残疾人具有创业观念、创新意识,与时代接轨。民族要发展,国家要振兴,首推科技要发展创新。在培训的第一堂课后,很多学员以前的想法日渐明确和成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开始创业、创新。如学员李小珍,利用微信平台,做顺联商城,在微信群里与大家分享,并耐心解答其他学员的询问;如学员张吉,自己在家开小超市,经过大家的鼓励,借助“互联网 +”,他接受新的理念,大胆设想,回家将付诸于行动;其他学员学过后,纷纷在微信群里与大家分享家乡的特产及自己所需,通过各种链接,发布文字、照片等,用创新的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创新是残疾人的立身之本!
做为班主任,我带领两期培训班学员学习,做了一点点工作,也有了一些体会:
一.登记时我们绘制了详细的表格,让学员填写民族、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尽量详细地了解学员的个人信息及家庭状况。
二.为了保证学习,我制定了学员守则。把学员相互帮助、相互尊重放在首位。同时规定学员在上课期间不能吸烟,不接打电话、不随意走动。尊重老师,尊重知识,强调学员自觉遵守。
三.为了增强班级集体的凝聚力,我制定班训“没有任何借口,不断提升自我”。每天早上、下午上课前,都全体起立,让他们郑重地举起右手,共同说三遍班训,提醒大家做任何事,不找借口,不失去培训的良机。
四.我培养他们每天做感恩回馈的理念。每天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用讲故事形式,告诉他们:要学会感恩 。感谢党,感谢政府的关爱,给大家进行培训和提升,让大家从不同的地区,汇聚到一起,学会一技之长,告诉他们要回报国家、回报社会。我们请老师不容易,一定要感恩老师。每天下课我都号召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感恩老师。时间一长形成习惯,一下课,他们就会自觉地给予老师掌声。培训结束后,他们都能发自内心地对别人进行感恩。
五.课前准备一些好的视频和故事,如观看残疾人崔万志成功的视频案例,激励学员不怕困难,大胆创新。尤其在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这样新的经济形势下,鼓励大家要抓住良好的契机,在自己的家乡创业和创新。
六.我们建立微信群,创建平台,让大家交流、交友,培训结束后大家也利用这个平台,建立微店,为资源共享打下良好基础。他们发自内心的照集体像,制做通讯录,方便交流。
我能做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感谢残疾人联合会给我的平台,感谢学校领导对我的信任,感谢其他老师的配合。通过为期十天的培训,我有了一点想法:今后对残疾人的培训更普遍一些,不但对残疾人专职委员培训,对有求知欲的、不甘心的人,按需求做专项培训,如做专项养殖、专项种殖、专项创业培训等,每项培训,都用“互联网 +”思维做引领,让他们与时代接轨,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做依托。他们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除缺少技术外,还有资金不足,例如养牛资金有缺口,如果政府有资金支持,我建议主管领导去实地考察一下,了解最原始的情况,争取到资金支持,将其用到刀刃上,解决残疾人、残疾人事业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