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2015.06.19阜新晚报 记者:朱琳
父亲的函授大学选读社会学专业,女儿的大学、研究生,直到走上工作岗位,也一直没有离开社会学专业。偶然之中有必然。父亲努力引着女儿走上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而女儿也就果真走上了这条道路。
这位父亲是姜超。身兼多职,不取分文,以一己之力推动阜新残疾人阳光艺术团步步向前的他,这几年义务付出了太多。去年,他当选我市感动基层人物,又获评“辽宁好人”,成为名声在外的新闻人物。鲜为人知的是,姜超也是女儿成长旅程上的领路人,他和女儿是彼此生命里的骄傲。
姜超的女儿是独生子女一代,初为人父的他就意识到,不能让玩具扮演女儿童年的唯一主角。女儿很小的时候,他就陪着玩角色扮演类的游戏,引导她早期感知社会角色,还让她更多与小伙伴玩耍,尽可能融入集体中成长。姜超本身有音乐爱好,他借此给女儿听音乐,教拉琴,陶冶情操,启迪思维。靠他编的歌曲,女儿在班里第一个背下化学元素表。他笑说,这歌曲是自家专利,别人学不去。
矿山工作期间,及至后来就职社区,无论从事何种工作,“向上”一直都是姜超的人生关键词。他深知,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也深知,家长对于子女,身教胜于言传。从女儿上学开始,他基本告别了电视,而是不断学习,包括函授大学的社会学课程等,做女儿学业进步的陪伴者。父亲还在学习,女儿看在眼里,学习自然会专注,作业没完成也根本不会提出玩一会儿的请求。
女儿高考填报志愿时,与姜超想到了一处,报考社会学专业。女儿研究人与社会的兴趣,谁能说不是源于姜超潜移默化影响下的滋长呢?读完本科,女儿又考取了上海大学的研究生,为的是将社会学探索更深入,在校期间发表多篇论文。毕业后,顺利进入了辽宁社科院工作,做了研究员。
迄今,姜超女儿走上工作岗位已经9年,先后有多项课题获奖,围绕阜新棚改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发展等多个关于社会管理方面的课题,引发了广泛关注,成为政府部门的决策依据。姜超说,培养子女,多数家长都会尽全力,关键是要找到一个尊重与引导之间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