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普通人

2018-03-29 12:00    来源:

[字体: ] 打印
  摘自:2018.3.29 阜新广播电视报 记者:张新
  
  自闭症儿童又被称为“星星的孩子”这个称呼的实际含义是:像遥远夜空中的星星一般独自闪烁,无法与外界正常沟通。可想而知,一个家庭,在孩子被诊断出自闭症的那一刻,就背上了较寻常家庭更为沉重的负担。
  在 4月2日世界自闭症日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自闭症孩子的母亲刘冬,聆听她和女儿小津宁的故事,让我们对这些“星星的孩子更”多一些了解和关爱。
  十年时间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忍耐
  小菁宁五岁那年被医生确诊为自闭症。
  刘冬告诉记者,那是她第一次听说“自闭症”。在有些发蒙的同时,她却牢牢地记住了医生的一句话,孩子的自闭症相程度相对较轻,今后能够训练康复到什么程度,除了专业机构的辅导,主要靠家长。
  这句话让刘冬燃起了希望,她带着女儿来到爱心启智源在特教老师的指导下开科学系统地学习训练。
  从那时起,刘冬几乎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女儿身上,让自己更多的了解自闭症相关知识,积极配合女儿康复训练。在家里她当起了小津宁的“生活老师”。比如,告诉小菁宁当听别人叫她的名字时要回答,教她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意图,如何与人交流。等小津宁再大一些,刘冬又手把手教他如何洗衣、如何使用炊具、如何做一些简单的物等···· 这些对于普通孩子来说,再平常不过的事,放在小津宁身上却是每完成一件都是了不得的进步,都会让刘冬激动的热泪盈眶。
  刘冬说小津宁的学习模仿能力特别强,很多时候只需要说一遍她就懂了,现在,小津宁最喜欢的就是音乐和沙画,去年还夺得了东北首届少年儿童专业沙画大赛银奖。
  最大的心愿,女儿能像普通孩子一样
  刘东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小津宁能像普通孩子一样,长大后融入社会,拥有自己的人生。十余年来,她也从未放弃过尝试。在小津宁到入学年龄时,刘冬将小津宁送到普通小学就读。然而两年后,无法完全适应的小津宁还是回到了爱心启智园。
  一直致力于自闭症儿童康复工作的爱心支援园长李颖告诉记者,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除了要接受专业机构的训练康复之外,家长的投入程度和家庭的资源对孩子的干预,结果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每一个自闭症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表现各不相同,需要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家长是与孩子相处最久,也是最关心最了解孩子的人,所以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孩子的行为模式,努力了解孩子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相关的知识,就会成为那个最适合孩子的治疗师,孩子在治疗中得到的结果就越好。
  幸运的是小津宁,遇到了虽然不富裕却坚强而又深爱着她的父母,十几年如一日从未放弃过她;遇到了一群善良热心的邻居,他们从不会用异样眼光看刘冬一家,还经常帮忙照看小津宁;遇到了专业而有爱心的特教老师,用她们的专业技能带着她进行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所有的一切,都是都让小津宁未来正常融入社会成为一种可能。
  在采访的最后,李颖说自闭症日只是一天,但关爱自闭症绝不只是在那一天,希望更多的人关注这些特殊的孩子和他们的家庭。给他们多一些关爱和宽容,让他们能像普通人一样,在社会大家庭中有尊严地、快乐地生活。
  
  
  
网站地图

主办:阜新市人民政府

协办:阜新市残疾人联合会

阜新市残疾人联合会

官方微信公众号